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>创意策划>战地日记>详细内容
转折年代之物以类聚
作者:张昂昂 时间:2004-4-12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转折年代
之物以类聚
先让我们看一下下面这组镜头:时值烈日当头在某校考试门口,东西走向是横跨马路的一座过街天桥,南北走向的人行道上在校门还没开的时候,挤满了自考生的倒影。
这里面只有两种人,男人和女人。性别不是阻挠交往的条件,于是人以群分,或以小群体的方式出现了。男人是力量型的,抢占了天桥底下最有利的位置;女人是娇小型的,桥墩在太阳光的背面处还剩块首选地。其实这样还远远不能负担在此临考的考生,不过还好有些自愿站在、座在、或蹲在太阳曝晒下的考生两三成群,在杨花随风打卷的地方,欢声笑语。她们这群打情骂俏中不乏还有些真知灼见的本领,最起码应该称之为:“心领神会”吧。我们就碰到两位本应在幸福大街考试的,却硬要类聚,硬要群分,不要“幸福”,好在和王同学在一旁窃窃私语,无意间被她们听去了,醒悟后又忙着奔“幸福”去了!
我对北京说三道四,犯得上吗?如有王同学在指使我目寻一位女生的时候,用了“好白”的胳膊这么一种含蓄叫法。他要是知道比喻修辞还有更大的妙用,他定会说:“莲藕般的”。
李敖在凤凰台对台湾同样说三道四,这可引得一番热闹。首先这老头“扎眼”,名大、气大、年龄大,其次这老头风趣幽默,用叙事的手法娓娓道来台湾民众的辛酸史,阿扁自然而然成为这个故事环境下的男主角,说者有心,听者无意。
结束了两天的考试生活,我只能这么说。要是用“完成”替代“结束”的话,这就有点儿胜利的味道在里面,这是我所愿意看到的,可却一直未能如愿以偿。就好像这种季节的天气,总能出其不意的弄点儿让人不舒服的东西来。“我思念的城市已是黄昏,为何我总对你一往情深”。
回忆在再认的前提下发现如下的经历:公主坟→莲花池→牛街→菜市口→过街楼→天坛东门。这是我两天来必经的地方,这些地名符号化后可以汇编成无数条动人的故事,这些符号化的地名构成了新闻写作的六要素。新闻线索天天如一,如某媒体的广告语就是这么打的:新闻事件天天有,不如身边三四件(这条广告语更像是小学生的作文题目,且这份媒体还未公诸于世,尚待开发,有意者请加盟)。
公主坟:散发小广告的依旧是外地的老乡,看北京市如何加大市容整治力度。《京华时报》
莲花池:长途客运站周边进京青年入口处。《北京晚报》
牛 街:打造中国传媒大道神话一条街。《北京娱乐信报》
菜市口:剁脑袋的地方枝繁叶茂生机昂然。《南方体育》
过街楼:长安街延线商业金融中心,奥运是先机。《北京青年报》
天坛东门:一群傻B青年头顶日头,试问应试教育何日走向终结?《现代教育导报》
尽可能把上面的文字看作是《为何歌唱》的后篇,所以你自顾往下读就是了;要是你还不曾留意《为何歌唱》的话,那你也自顾读下去就是了,但不敢保证你将是我歌唱和赞美的对象。